动物考古揭秘:“良渚人”爱吃什么肉?
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app【官网下载地址:imtokean.vip】imToken是一家通证资产钱包研发商,致力于打造一款安全好用的数字钱包,帮助用户轻松安全地使用区块链服务和应用。通过近5年的发展,imToken已经成为区块链生态的重要,app官方下载是一款移动端虚拟资产轻钱包App,报告称中国人口向城市群集聚趋势仍在延续但速度趋缓
新华社杭州5月7日电 题:动物考古揭秘:“良渚人”爱吃什么肉?
“民以食为天”,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,而这一文明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稻作农业。不过,“良渚人”并不是仅吃米饭,他们的餐桌上少不了鲜美的肉食。
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平台,作为“探秘良渚·文明之源”系列活动的重头戏,“良渚的动物世界”展览正在举行。在这里,观众可以了解5000年前“良渚人”爱吃什么肉。
“‘良渚人’应该吃猪肉最多,其次是鹿肉。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动物考古专家宋姝介绍说,在良渚古城遗址里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中,猪骨约占80%,鹿骨约占10%。
展览现场展出了十多件良渚时期猪、梅花鹿、水牛和麋鹿等动物的骨骼遗存。它们都是从钟家港遗址出土的。钟家港就是展厅外的这条小河,貌不惊人,而在宋姝眼里,它是良渚文化动物考古的一座“富矿”。
“南方地区潮湿炎热,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,有腐蚀性。因此,动物骨骼很难保存。”宋姝说,环太湖地区共发现近千处良渚文化遗址,而出土过动物遗存的遗址仅有30余处,钟家港是良渚古城内唯一保有动物遗存的遗址。
钟家港之所以能保有动物遗存,是因为它的独特地理条件。先民是在水泽上堆墩营建良渚古城的,堆墩之间余下的水面逐渐形成了河道,钟家港也就是这样形成的。以后,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里,动物骨骼沉入水底,在富水厌氧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。
从2015年至2018年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钟家港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。宋姝等人对2016年清理出的遗存进行了更细致的淘洗,发现了12万多件动物骨骼遗存,鉴定出40余种动物。
而这些动物骨骼遗存中,猪骨和鹿骨是最丰富的。宋姝说,在猪下颌骨上观察到了齿列扭曲的现象,这是因为猪被人类饲养后,下颌骨退化变短了,牙齿也随之“长歪”了。同时,她还观察到有的猪得了“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”的牙病,这是哺乳动物在成长期因为生理紧张造成的,这也与人类的干预有很大关系。
“综合各方面的因素,可以判断‘良渚人’当时已在饲养家猪。”宋姝说。家猪在1岁半成年,以后肉量和体型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,因此人们选择在这时杀猪是最经济的,而出土的猪骨显示,良渚遗址里的猪也就活到1-2岁。
除了家猪,良渚古城里只出土过狗这一家畜的骨骼。而在野生动物里,鹿的骨骼是最多的,已经发现了麋鹿、水鹿、梅花鹿、獐和麂这5种鹿科动物的骨骼。“良渚人”除了吃鹿肉,还喜欢鹿角和鹿骨。鹿骨骨壁厚、整体平直、易于截取,稍加打磨就可以加工成骨锥、骨簪等骨制品。
而在出土的鹿角中,有的是在春季拾取的自然脱落的鹿角,末端连着角环;有的是猎人杀死鹿以后,从头上割取的鹿角,上面还带有额骨的碎片。鹿角可以用作装饰,角尖部分也可以用作骨锥。
狩猎、屠宰、食用……这些人类行为都会在动物骨骼上留下不同的痕迹。目前,在各处的良渚文化遗址中,研究人员已经发现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,涉及软体动物、鱼类、爬行类、鸟类和哺乳类。动物考古学家从动物遗存的解剖形态、死亡年龄、性别构成、病理现象、骨骼痕迹等角度,对于良渚时期的动物资源利用作了综合研究,发现了良渚时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养殖业文化——先民一方面饲养家畜,一方面通过狩猎和捕捞来获得野生肉食。
“威尼斯人登录发现过食用后剩下的虎骨,还有鳄鱼的骨板,说明当时有了鳄鱼皮制品。”宋姝介绍说,她们还发现过鲨鱼的牙齿,可能是从外地进贡到周围只有淡水的良渚古城。
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两条余脉之间的冲积平原上,当时的气候更为温暖湿润,类似于现在的华南地区,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是良渚文明兴盛的支撑。宋姝说,动物考古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当地人的生活。
《 动物考古揭秘:“良渚人”爱吃什么肉? 》( 2022-05-08 02:38:37版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热门排行
- 1日媒:全球最长寿老人去世终年119岁
- 2烟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7例划定150个封控区60个管控区
- 3国家中医药局:20省份中医医疗机构共派9000余人援沪抗疫
- 4中国310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建充换电基础设施
- 5中国A股26日延续跌势沪指失守2900点
- 6黄璐琦:上海目前中医药救治最大困难是老年人中西医结合治疗
- 7【地评线】太阳鸟时评:在青春赛道上炼就最美“青春色”
- 8上海:昨日死亡的33岁病例诊断为心源性猝死
- 9上海封控区全职妈妈:疫情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
- 10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,重点强调了什么?